2022-08-03

外商上班真的比較威?三個正確心態讓你站上國際舞台

 

加速前須知

進外商就是人生勝利組?本土企業就是略遜外商一籌?在你還沒有準備好進外商的心態之前,強烈建議你要先摸清「工作底細」,建立正確觀念,否則空有能力,到頭來反而沒有如魚得水,還超級壓力山大。


「我支持外商,福利好訓練多,給我國際視野!」

「為什麼大家都覺得外商比較好?是不是一種迷思?」

外商出身的朋友強調喜歡外商的文化與國際資源,也有朋友覺得這是無謂的偏見,認真經營面向國際市場的台商也提供很好的工作環境與機會。其實這問題沒有定論,端看你對職涯設下的目標,以及適合什麼樣的企業文化。

我自己絕大多數的職涯都在外商,從最基層做到 CEO,這長達超過 20 年的外商職涯,有幾次我印象超深刻的經驗。

外商工作的經驗

在我剛滿30歲那一年,曾被派到紐約與倫敦上了一個月的課,宛如上了一個迷你版的 MBA,特別的是,全都是第一線的高階經理人直接授課,那次的訓練經驗對我而言不論是專業或是文化都非常震憾,甚至讓我馬上決定再去念一個 EMBA 學位。後來當上 CEO 之後,又接受了一個長達一年的跨國領導力訓練,那一年中與紐約的策略官及投資長、倫敦的資訊長以及西班牙的私人銀行家跨國一起做專案,天天有讀不完的報告,周周都在下班後視訊到深夜,最開始的課程更是在只有耳聞從未親臨的美國西點軍校進行,這次的經驗又再一次讓我震懾,成為永生難忘的體驗,也對領導力奠定重要基礎。

正當我覺得在外商工作一定是人人稱羨,這世上還有什麼比這更棒的職涯時,有一位從外商 CEO 轉戰台灣金融業高階經經理人的客戶跟我說:「妳現在當上了外商在台灣的 CEO,大概就是我們屏東分行經理的概念!」我當初對他說的話與他的直白難掩驚訝,但也在日後漸漸理解,這說法是有些道理。

其實,在外商工作是一段很好的人生經歷,但也不是只有一面倒的正面,想嘗試最好要有幾點正確的理解。

國際級文化與機會

歐美系的外商經歷了數十年甚至百年的全球運營,營收與員工人數都達到一定經濟規模,自然發展出一套放諸四海都可以適用的制度,企業文化也因為在不同市場不斷調整,能夠包容多元,兼容並蓄,這些反映在員工的感受上,就是非常受到尊重。

此外,外商企業為了培養跨國人才,希望員工能夠在跨國的基礎上工作,同時能適應各種組織改造的調動,人才培育及養成通常是一項重要工作,編列高額預算在人才訓練上是相當常見的事情,讓不同市場的人才輪調做為訓練機會也很普遍,這些資源對員工而言,都可以拓展國際視野,親身體驗跨國工作的樣貌,與不同市場人才共事也是最好的實戰訓練機會。這些體驗,在規模不大的本土公司不容易經歷。

缺乏在地決策的彈性

不過,如果你是在台灣的歐美系外商做到了中高階主管,充份適應了多元開放的企業文化,也享受了美好的訓練資源與國際舞台,也是會有短版出現。

外商企業全球運行必需要標準化,很多商業決定或做法並不適合當地市場,對本地團隊而言至關重要的業務機會或是新產品發行,在總部看來可能並不需要在標準化開例外,或是不需要冒風險,這過程對本地團隊而言,面對高目標無法達成又無武器可用,常常會很挫折。相對地,本土企業總部就在當地,隨時可以快速應變,效率上會快很多,也能掌握更多市場機會。

外商工作就是一紙雇用合約

另外,在外商工作也要有正確的心態。儘管制度福利條件與訓練機會都很好,但也是無比現實的。大家同在一條船上時,這艘船就像是無堅不催的航空母鑑,但在外商績效至上的文化,遇到績效檢討時是沒有情面可言的,隨時讓自己績效卓越是勝出的不二法門。

外商也經常進行組織調整,也有可能遇到市場景氣不佳決定縮編,通常都是一聲令下,依合約辦事,這時候對任何人情味的期待都是不切實際的。走進外商上班的第一天起,就要看好合約,理解自己的權利與義務,時時保持所處位置的清醒,才不會有不切實際的期待與之後的落空。

我很鼓勵大家在職涯衝刺階段到外商看看,對視野的拓展是非常很的訓練。但是在過程中,需要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,對職涯可能的機會與想達成的目標保持高度自覺。雖然環境可能現實,但並不需要因噎廢食,盡可能吸收學習,當所有的訓練與積累都成為自己的資產,籌碼在手,就算做到中高階時覺得有志難申,一樣會找到需要你的舞台!


(原文發表於風傳媒/作者: Alpha plus 共同創辦人 石恬華)


繼續加速職涯〉

我明明很厲害,為什麼不是老闆的最愛?

想當人才,就從勇於認錯開始